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一篇文章,让你了解人格心理学

作者:丘佩凡   2019-04-09   5630次阅读   1个赞

 

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感慨

——你这人怎么会这样啊!

——他这人是不是有毛病,怎么那样啊!

当我们想起一个人时,除了会想起他的长相,还会想起这个人的行事风格和个人特点,比如说这个人很“内向害羞”、“骄傲自大”、“诚实靠谱”等等。我们会通过这些脑海形成的固定评价去做判断和预测,这些特点和行为方式的神秘幕后就是人格。

 

首先来打个鸡血!

在这个凡事追求效益追求“有用”的社会,你肯定会像我妈一样,瞪着眼睛问我,学这有啥用?哈哈哈,脑补了下画面,来看看这几个问题。

你选对象要不要看人品?

你面试招人要不要做评估?

你选合作伙伴要不要看靠不靠谱?

你养孩子希不希望他成为更好的人?

......

其实我们这短短一辈子都在处理“关系”,主要是我们和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而了解人格和学习人格心理学,就相当于翻翻“人的说明书”,学得好还可能实现人生跳级的,何乐而不为?

 

再来下个定义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思是面具和脸谱。深为老前辈们打Call,早在古罗马时代就能发觉人类“角色扮演”的心累。面具即向社会他人所展示的自我形象,而不一定是真实自我。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特征模式,及其背后隐藏或外显的心理机制;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而人格心理学则是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格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供系统了解。本篇文章共有4个板块14个知识点的概述,希望通读之后能让你大概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和概念。

 

 1 

 

我怎么就变这样了?

—关于人格的形成 

 

1.1 遗传:外向型和神经质更多受遗传影响 

在研究人格的遗传因素领域,有个非常出名的实验,叫做双生子实验。实验主要是通过对比同卵双生子(基因完全相同)和异卵双生子(基因50%相同)的差异来进行,从而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如果某个人格特质,在异卵和同卵的表现一样,就证明不是遗传;差异很大,则跟遗产有关系。经过对上万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对比异卵双生子,在外向性(平均相关系数0.51)和神经质(平均相关系数0.46)的特质上更加趋同。这里外向性和神经质来源于大五人格理论,中外向性(extraversion)指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而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当然这个研究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同卵双生子在同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所以并不能忽略环境对其影响,也可能因此高估了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

 

知识点1.2 生理:大脑和神经递质影响人格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真实案例,一位建筑工头Gage被一根1米左右的铁杆刺穿头部之后,奇迹般生还。然而他却似乎变了个人,他的脾气、喜好、梦想和渴望完全变了;他不再严肃、不再勤奋、不再充满活力、不再负责任。那根刺进他脑部的铁杆已经破坏了前脑区部分,导致人格改变。后来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大脑生理改变可能会导致人格的改变,例如大脑额叶病变会改变人的认知功能和情绪,不同部位的病变还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变化。 

 

关于神经递质的研究,更加精彩。

5-HT是当今研究最多的与人格和人格障碍的相关神经递质,如果人脑的5-HT含量过高或者过低,可能会造成精神障碍,影响情绪、自杀暴力等行为。

 

多巴胺(DA)多巴胺与亢奋和欢愉的情绪有关,有些人对事物“上瘾”也有可能因为“多巴胺”,分泌过量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分泌过少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去甲肾上腺素(NE)与攻击直接相关,研究报道还和躁狂抑郁有关

 

知识点1.3 环境:家庭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对人格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简单来说,家庭结构,父母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本身的行为,你的出生顺序,你是否是独身子女等等都会综合起来影响你的人格。

此外,学校和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包括学校的老师管理风格,同伴集体,民族区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等,在此不展开探讨。

 

 

 2 

 

关于人格,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

 

—关于人格主要理论

  

知识点 2.1 特质论:特质的不同造成人和人的差异。

人格实在太复杂了,需要拆解为特质来处理,所以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Allport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大多数人共有)和个人特质(个体的独特组合),而个人又分为主要倾向、和次要倾向。其中主要倾向就是最重要几乎支配一个人所有行为的特质,例如想起林黛玉,你就会说她“多愁善感”,这就是她的主要倾向。Cattell还将人格分为16个根源特质,并出了最具权威的16PF人格问卷,具体见下文知识点3.1。

 

知识点2.2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择偶的策略是遗传的

巴斯(David Buss)曾经研究了来自33个国家的1万多名被试者的择偶偏好,发现了他们大致有相同的性别择偶偏好,并用进化心理学进行了解释。

男性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理吸引力和相对年轻

在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作用下,繁衍生殖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为了把自己的投资(基因)传给下一代,男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殖潜能(如年轻、美貌等生理吸引力),因为女性的生育期和男性相比更受年龄的限制。

 

女性比男性更看重未来配偶的经济能力和成就动机、勤奋等特质

而女性为了能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需要得到资源(食物等)和保护,因此女性希望找一个能挣钱,有雄心和勤奋的男人,所以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更能保证女性的怀孕和养育后代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因此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样的择偶偏好。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那些有利于个体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的特征得以遗传下来,这些特征就是“适应”。当然,进化心理学除了研究择偶外,还对人类的很多行为进行了研究,比如说怕蛇,焦虑反应,性嫉妒等等,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巴斯的书《进化心理学》。

  

知识点2.3 精神分析:关于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和焦虑

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古老又庞大的流派,实在不是两三句话能讲全的,大概的逻辑框架可以见如下脑图,其中列举了6个在精神分析领域最为鼻祖级的人物及其主要理论,感兴趣的可以一一百度,或者找本精神分析导论的书详细阅读,在此推荐汪新建的《西方心理学史》可以概览所有流派的人物和主要学术思想;通读之后对心理学就有了张系统图啦。

 

虽然精神分析流派众多,但基本是基于佛洛依德早年的理论,强调早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强调以前经历和现在反应的因果关系,以及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这里关于潜意识,大家都熟悉冰山理论,我们所意识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面还有偌大的潜意识在支撑着我们,而我们并不自知。佛洛依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的道路。

 

此外,佛洛依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而我们人类大部分的冲突都是来自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我自己经常会觉得“本我”和“超我”就像心中的两个小人,一直在争吵,一个拽着我想睡觉想葛优躺,一个逼着我应该学习应该上进,而在两者的挣扎中,我们最终做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反应(睡会学会再睡会),也就是自我。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大部分潜意识(不知道的本我需求)慢慢察觉出来,正视它接纳它,这也是自我觉察很重要的工作。

 

关于焦虑的解释,正迎合了这个紧张不安的时代。佛洛依德认为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早、最大的焦虑,这种诞生时所经历的创伤才是后来出现的所有情感焦虑的基础。为缓解焦虑,自我发展出了一套自我防御机制来适应这种焦虑,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合理化、幽默、反向作用、升华等。这套自我防御机制非常有意思,希望在以后能另立篇章详解,请持续关注。

  

知识点2.4 行为主义:你希望什么,就强化什么

精神分析最早起于欧洲,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源于欧洲;而工业化的美国更注重务实主义,最早为了给流入人口提供适应性训练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开始研究人的行为,掀起了行为主义的浪潮。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基于看得见的“行为”上,而不是内在的意识。华生有句很经典的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担保,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华生是个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gxge62s28lamigmp.jpg

 

后来的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很有意思,目前也广泛运用于教育和培训中。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也就是这个小标题传达的,你希望什么,就强化什么。你希望你老公回家帮你干活,你就在他干活的时候通过肯定和奖励的方式强化这个行为;你希望孩子专心做作业,你就在他认真的时候通过奖励来强化他。最近在训练我家的小狗狗,发现所有训练的原则都是基于强化理论。所以看到这里,妈妈们不要用唠叨和打骂来解决问题啦,强化理论用起来~

 

知识点2.5 人本主义: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品 

“佛洛依德提供了心理病态的一半,我们必须补上健康的另一半”,如马斯洛所说,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潜能、经验和自我实现等正常人格的部分。在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沉痛创伤;二战后美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另一方面确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丧失;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包括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少年犯罪等,嬉皮士运动也孕育而生。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实现、强调眼前和自我展示。人本主义这个第三势力,掀开了序幕。

 

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和罗杰斯都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成为真正的自我”,强调人的选择、创造和自我实现。这也是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

 

z14a9wlw6sts1zhx.jpg

 

更多人认识马斯洛是因为他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马斯洛对自我实现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一些共同倾向,如下图。

 

gc2u4ei0r19mhtn7.jpg

 

其中很有意思的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神秘的主观感受,越接近自我实现的个体越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这种体验不是经常出现的一般性感受,而是在自己生活最幸福的时刻迸发出来的一种短暂的极乐感受。它可以产生于作家完成了一部得意之作,音乐家一次成功演出,某次愉快的家庭聚会,对自然景观的迷恋......在这种神秘体验中,体感受到世界无限拓展开来,感觉自己更强有力,进入一种出神入迷、惊奇、敬畏、时空感的丧失,并最终感觉某种极为重要的、富有价值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闭上眼睛想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高峰体验?如果有的话,要恭喜你咯,你已走上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

 

除马斯洛之外,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奠定了当代心理咨询的基础,罗洛·梅对于人的存在、焦虑以及完整人格的研究影响深远。推荐阅读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进一步了解他关于焦虑的精彩阐述。

 

 

 3 

 

有本事来解剖我的人格啊!

—关于人格结构与测量

 

知识点3.1 把你的人格分成16块的16PF

Cattell收集了描绘人类人格特点的4500个词汇,透过分析最终得到了16个人格根源特质,这16个特质是互相独立的,并且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每个人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只要测量出16个根源特质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

3scnergzvr0fv7o7.jpg

这是网上找到的一张16PF剖图报告,中间5分为标准分,左右分别为低分和高分的表现。从这张报告可以看出,这个测试者比较聪明,情绪易激动,原则性一般,较为随和宽容,安详沉着有信心,倾向保守,容易依赖别人,从众,比较不守规矩,松懈。

想要知道自己16人格倾向,可以去网上找找测试题。

 

知识点3.2 在坐标系上找到你的人格位置

Eysenck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又一重要人物。他运用因子分析法将所有人格特质归为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这就是人格的大三因子模型,也成为EPQ。E——内外向 ;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 ;P——精神质 ,又称倔强 、讲求实际这三个人格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每个人格维度均为一个连续的坐标,每个人都可以分别在这三个维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确定自己的人格类型。

 

jsd61wy447mjv9hp.jpg

以上是一张EPQ的测试报告,从测试结果P=68,E=51,N=56,L(测谎)=33可以看出,P在61.5分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分精神质,这个精神质并不是指精神病,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而E和N的得分都在43.3和56.7之间,属于中间型,说明测试者在情绪稳定性以及内外向方面比较靠中,没有明显倾向。

 

 

 4 

 

我们的人格也会生病哦!

—关于人格障碍

 

知识点4.1 人格障碍都有什么特点?

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塑造和发展,个体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适应良好的人格为正常人格,而时常与社会、环境产生严重冲突的人格为人格障碍。要清晰界定人格正常与否并不容易,一般我们参考的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PA)指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目前常用的是DSM-V。

那人格障碍都有什么特点呢?

  • 常在个体发育早期阶段作为体制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而出现。

  • 具有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

  • 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

  •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知识点4.2 临床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大约占1-3%,占精神科门诊患者10%和住院患者20%,男女比例为1:3,约10%患者会自杀死亡,是一般人群的50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表现。最突出的表现是自我认同混乱、长期感到空虚,竭力避免被抛弃,冲动,难以控制愤怒,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极其不稳定。在不顺利或痛苦生活面前,他们可能反复发生自毁动作例如切血管和自残肢体,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帮助;这种人需求亲密关系,又不能耐受亲近,结果导致与人分离。

 

知识点4.3 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家研究最多,却也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这种人格障碍多发于男性,患病率在发达国家占4.3%-9.4%,此型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众多。

反社会型人格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异常主要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点是冷酷无情、不负责任、冲动和易激惹、缺乏罪恶感和不承担责任。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制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知识点 4.4 我最牛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和全神贯注于无限成功、权利和智慧光辉的幻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人格障碍。自恋型的特征是对自我价值夸大、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过于自负、幻想巨大的成功和权力,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过分需要他人的赏识。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自尊心调节是关键的致病因素。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给予持续关注和赞美;稍有不如意会觉得自我无价值。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会因为人际关系而受伤害,但是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人格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感谢你读到最后,愿你有所收获,共勉!

 

参考文献

[1] 王伟,方建群,方方.人格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汪新建. 西方心理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3]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