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所谓“旁观者清”

作者:林丛   2022-09-25   603次阅读   1个赞

最近我在参加一场培训。和其他很多培训一样,互动环节会有一些人起身提问。然后,我再次经历了一次类似的现象:

 

首先,提问最多的,总是那固定的几个人;

 

其次,在这些所谓“提问”中,总会有很多“求认同”的部分。

 

换句话说,有些提问并非因为“我困惑”,而是因为“我要你告诉我我这样是对的”。

 

以往,我经常会迫切起身给予回应,尤其对于那些在我看来很简单、甚至有些“愚蠢”的提问;

 

但这一次,我忍住了,然后似乎想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我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

 

我似乎曾经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旁观者清”的旁观者。

 

因为我觉得自己“清”,所以坚信自己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他的问题。

 

但这次,我不再认为这是一个我应该扮演的角色。因为我意识到了,“旁观者清”背后的逻辑,往往并非出于善意。

 

很多年前,我在某培训上和一个咨询师交流,他和我描述了自己从业以来的成长轨迹,包括参加的培训、实践经历、学习渠道等等;

 

刚一开始,我就有点不耐烦,因为当时的我更享受“我说你听”的感觉;

 

于是,当不得不聚焦于听的过程,我迅速以“旁观者清”的心态去审视、评判他以往的经历,然后迫切开始“分享”我的人生建议。

 

我这么做并非是为了让他更好,而是想要去“纠正”他,让他从原本的“错误”中脱离,步入我给他指明的“正轨”。

 

既夺回了表达的机会,又用“控制”来满足此前的缺失。

 

这条“正轨”也许适合我,但真的适合他吗?

 

我喜欢上线下课,但他的经济能够承受吗?更廉价的线上课或者阅读真的对他无效吗?

 

我喜欢“更有挑战”的个案,认为他们更需要心理咨询,但他也这样想吗?他的个人特质真的能匹配和我相同类型的方向吗?

 

我喜欢每天最多安排1-2个咨询,但作为专职、新手咨询师的他,这个节奏所带来的收入,真的能满足最基本的现实生活需要吗?

 

所以,我们的交流就到此结束了,他虽然礼貌地表达了谢意,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拒绝。

 

一个人在表达时,往往说的是自己想说的;作为“旁观者”,就不得不听一些自己也许并不想听的东西。

 

此时,“旁观者”自己的表达机会就被剥夺,被迫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观察与思考。

 

但这种观察与思考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会高度聚焦于表达者的缺点与破绽,因为其中隐含“旁观者”被剥夺表达机会后的愤怒。

 

由此形成的所谓“客观建议”,也往往带着强烈的控制甚至报复意味。

 

所以,当旁观者急切地给表达者提建议,哪怕它可能真的有效,通常也不会被接受。

 

至此,我开始更多的反思。

 

在咨询工作中,面对来访的讲述,我是否总是能够放下“旁观者清”的自以为是,真正在倾听中全身心关注来访,并与他共同体验那些情绪与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能克制自己强烈的表达欲、做到闭嘴,真正避免“站着说话不腰疼”,也避免“交浅言深”?

 

大部分时间,似乎可以;但做到何种程度,我似乎还在前进。

 

这不是建议,更不是要求,而是一次反思。无论你是否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都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