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关于嫉妒的思考

作者:吕康响   2023-02-19   1464次阅读   0个赞

 

这两天连续约见了几个朋友,有点诧异的是大家都聊到了嫉妒话题。

 

荣格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称为“共时性”,共时性事件是一种特定原型的显现,反映当事人的参与情感。

 

那么,“我在嫉妒谁呢?”

 

为了疗愈,我开始很好奇地查阅学术界对嫉妒主题的研究。

 

搜索翻阅诸多研究文章发现,嫉妒有着复杂的心理形成机制,围绕嫉妒的研究也有着不同侧重。

 

心理动力学认为:儿时,特别在俄狄浦斯期沉淀下来的怨恨、恐惧和焦虑,是成人嫉妒的源泉。

 

当出现与儿时创伤相似情景,会引发强烈嫉妒感。

 

我主观感觉我的童年生活很穷,稍微“乱花钱”就被一顿打,只能留着口水看着小伙伴吃棒棒糖,那么当我成年后看到身边朋友肆无忌惮消费时,我会感到嫉妒。

 

系统学理论认为:嫉妒主要发生在自我系统、个人关系系统、社会系统的互动中,折射了关系类型和稳定程度。

 

治疗嫉妒的关键在于促进关系和谐发展。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调整关系的方式降低嫉妒感受,非常适用于重要关系中产生嫉妒感受的调适。

 

社会生物理论认为:嫉妒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本能,是人的一种本能防卫,或者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本质是为了维持个体在生存和繁衍中的自我优势感。

 

通俗的讲,适度感受到嫉妒,可以帮助我们对自身优长重新确认并进行强化,以此获得生存和求偶信心。

 

社会心理学理论则发现嫉妒与当事人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是一种社会现象。

 

比如,东西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个体嫉妒的主题往往有着很大的不同。

 

现象学理论则倾向于按照刺激-评估-反应的逻辑研究嫉妒,嫉妒的产生与增强和个体对刺激的评估相关。

 

在我看来,适度的嫉妒感受,有利于激活当事人进取反超的动力,强烈的嫉妒才会给当事人带来较大的痛苦。

 

强烈嫉妒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嫉妒对象的表现破坏了当事人的心理生态,影响了个体自尊感的建构,“TA怎么能不按逻辑获得了那样的成功或者收益”。调适嫉妒感受的途径可能有:

 

一是积极盘点自身生存和发展优势(特别是能力和品格方面的优势),并与他人交流印证。也就是我们常常做的,和别人八卦一下,吐槽一下,顺便自我宽慰和强化一下。

 

二是扩缩朋友圈、调整朋友相处方式和周边微环境,减少刺激。“有多大锅做多少饭”。在我们没有足够建强自尊感支柱的时候,不要碰触强烈刺激源。

 

三是沉浸式过好生活,享受生命美好。美好、舒展的生命体验是对抗嫉妒(往往源自物质攀比)最有效也最持久的心理武器。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