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孩子“早恋”,该咋办?你可以这样应对

作者:王龙娃   2018-06-18   2939次阅读   1个赞

  1.“早恋”是什么鬼?【“早恋”概念之商榷】

  提到“早恋”,老师、家长无不谈“虎”色变 ,惟恐避之而不及 。有人甚至认为连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出现了 “早恋 ”行为 ,“早恋”(更多的是包含“性”的意味儿)总让成人坐立不安。一个问题是:虽然广大的人们对此问题很重视、很敏感,但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早恋。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阳、王菲、刘艳三位作者2007年1月在《中国性科学》上发表的文章《“早恋”概念的新认识 》对“早恋”的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文中提到“在欧美国家 ,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青少年谈恋爱的权力 ,甚至包括性权力,中学里普遍进行避孕知识教育,不回避恋爱和性的问题,社会对十几岁的青少年谈恋爱以至发生性关系相当宽容。”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理的成熟一再提前,而社会性的成熟一再延后,使得人的“危机潜伏期”(矛盾困惑期)一再延长,也可以说是青春期(adolescence)的一再延长。“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之间产生爱情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因此在西方没有 “早恋”这个概念。” 我觉得,在校园中,有一种代替“早恋”的提法相对客观,叫“交往过密”。

  在中国,不同人对“早”的年龄界定也不尽相同,有的是18岁,有的是14岁。年龄界定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年龄取的是平均年龄,而个体的性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是有相当差异的。也就是说,年龄界定是不好确定的。还有,“恋”似乎和成年人的“恋爱”在个体感受上也有很大不同。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芦巧惠在2010年《当前中学生早恋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这篇论文中提到这样一项调查——

  云南省保山市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 “恋爱动机 ”这一问题上,57.8%的高中生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寻求精神寄托”;20.3%的高中生“只是想玩玩,尝试恋爱滋味;10.7%的高中生是出于真心;9.7%的高中生是为“促进学习”;只有1.5%的高中生“很认真 ,准备将来结婚”。

  2.“早恋”不是个好东东吗?【全面地看待早恋: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但凡人世间的事物,有利必有弊,早恋也是如此。早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正确全面地理解早恋,对我们(家长、教师,包括学生)良好的处理早恋问题很要紧。

  (1)积极影响

  早恋是高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当前社会开放,平时异性之间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这中间绝大部分是正常的、健康的,然而由于家长和老师比较 “过敏”,很多时候,男女同学一起吃顿饭、散个步就被认为是早恋 ,导致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恋爱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弗洛姆认为,爱的情感可以为人提供无与伦比的强大支持,进而帮助人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从提供的心理支持来讲,很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研究者的访谈中提到,中学时期的恋爱对于其心理和学习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如克服心理的空虚、孤独、压抑、抑郁、紧张、烦躁、自卑、怯懦、胆小等问题。 国内有个别研究提及早恋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认为可以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如培养关心、体贴等能力,塑造热情、开朗、大方、成熟等良好人格 ;同样,让中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并迅速矫正自己的行为缺点等方面,早恋具有巨大、深刻的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首先,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导致学业成绩急剧下降;

  其次,容易发生“性罪错”。(性罪错,指处于性成熟期的青少年,由于性知识的贫乏或对性行为的社会意义不甚明了,为满足自身生理的需要而实施的有关性方面的错误行为。尤其对女生的伤害是巨大的。)

  第三,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中学生在谈恋爱时,一般会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形象,喜欢装饰打扮。尤其是男同学,为了在女朋友面前显示自己的大方,不顾后果地大把花钱,在得不到父母资助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铤而走险, 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第四,早恋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国外研究指出,在17岁前谈情说爱的一些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会为日后患上精神疾患埋下隐患。

  第五,早恋现象会涣散同学的意志,影响班风、校风。 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就会产生种种反响。 一些人把早恋事件当做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有的学生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的风气。

  截至目前,早恋对于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负面影响的观点并没有科学依据。实际上,大量的实践观察证明,早恋对于学生负面的影响更多的是家长和教师不正确的干预所致。这些不正确的干预往往引发学生与家长、教师的冲突,恶化了孩子的成长教育环境。

  3. 早恋产生的原因——最要者是家庭因素【生理、心理、社会】

  国内对于早恋成因的分析,认为早恋具有个体生理因素(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因素(对异性的向往、好奇,空虚,性别分化等)、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缺失、家庭矛盾、家庭教育疏忽、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学校因素(学习压力,校园生活枯燥等)和社会因素(情爱信息的传播和暗示)等几个方面。其中最要紧的是家庭因素。因为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讲,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最基础的。个体成长是以家庭为基点而逐渐外展,孩子年龄越小对家庭的依赖性越强。因此,在家庭中不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学生就会从家庭之外寻求情感满足,以保持身心平衡。国内经验观察和研究也都表明,所有导致不能给予孩子情感满足的因素与早恋都息息相关,如单亲家庭结构家庭沟通不足、亲子关系恶化、学校寄宿制度等因素。国外的研究也表明,幸福家庭的孩子相对于不幸家庭的孩子性别分化较晚,对于异性的情感需要也较低。结合已有理论将家庭沟通与孩子早恋的性别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男孩早恋与母亲的关心和互动不足有关 ;女孩的早恋与父亲的关心和互动不足相关。(尽管父女、母子关系是纯洁的伦理关系,但其中暗含了性别的成分。一个人与异性相处的方式最初是在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中学会的。)

  4. 应对策略(孩子“早恋”,该怎么办?)

  (1)首先得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以此为前提,才可能有效的处理“早恋”问题。中学生的“早恋”作为一种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诉求,是走向成人化的过度期的重要内容。老师和家长应该理性的看待,并与孩子进行坦诚的交谈,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正诉求是什么,是家庭爱的缺失,是一时的好奇,还是别的什么。老师和家长也许可以这样问,“如果你和他(或她)继续把目前这种关系发展下去,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在未来,你觉得最希望和他(或她)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你在和他(或她)相处的过程中,最希望获得什么?你觉得你最好的朋友可能怎么看待这件事?......”老师和家长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相信自己的学生或子女自己可以处理好和异性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爱情与友情是怎么回事儿。总之,处理“早恋”问题,最重要的也许在于帮助孩子澄清事实,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让自己和他人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和成长。

  (2)与其禁止,不如摆在明处。禁止“早恋”,其实禁止的是中学生有关爱情的精神层面的活动,生理活动根本无法禁止。如果我们一时不能引导学生不这样做的话,与其禁止,还不如让学生做在明处,允许中学生彼此在明处公开进行交往,而不是将异性交往隐藏起来,搞得偷偷摸摸的。有一位老师,得知儿子交了一个女朋友。她想了想,不但不反对,不给儿子施加压力,反而要求儿子邀请女朋友来到家里参加一些家庭活动,让儿子干脆走到明处与异性交往。让两个中学生尽量在正常的环境中去相互认识与了解,去学习如何处理友情与爱情。结果到最后,两人维持的还是友情关系。

  (3)及早发现。早恋期间的学生一般有下列几种表现:①讲究打扮和发型,在异性面前表现失常;②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呈下降的趋势;③沉默不语,不能按时就寝,逃避集体活动;④出现不正常的交往或来往明显增多等。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那么德育工作者既不能不闻不问,又不能小题大做。适当地进行个人交谈。

  (4)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有人说:“青春期萌动的爱情,就如‘微睡的火山’,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便会爆发出来。 ”当前社会上的不利因素都是最强的诱发、刺激物。 班主任无法左右社会上的不利因素而改变社会环境, 但完全可能也很有必要创设班内良好的 “小气候”——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课内学习, 健康有益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智慧集中到学习上,把兴趣和爱好集中到组织的活动中。

  (5)如有可能,积极开展性知识的教育。性是人类最诱人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 高中课程中已有了一些生理卫生的知识, 现在的情况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新的课题。 信息爆炸时代,高中生小小年纪就什么都见过了,什么都敢想,也什么都敢做。 遮着盖着,不如面对实际。 目前学校的性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性渲染和夸大。 不要停留在道德与不好意思的层面 ,而要更多地想一想保护孩子特别是女生,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文斌.《花 开 应 有 时——高中生早恋问题分析及对策 》[J].教育教学研究,2015:171,126.

  [2] [美]艾·弗洛姆 . 爱的艺术[M]. 李健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1-57.

  [3] 刘录护 李春丽.《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15:109-113.

  [4] 袁小梅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调适[J]. 重庆教育学院报,2008(5):134-136.

  [5] 康 成.《浅 析 青 少 年 早 恋 》[J].现代教育科学,2004:53-54,51.

  [6] 张志刚.《掉头来看反对“早恋”的教育——几则心理实验的启示》[J].大众心理学,2007:13-14.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