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心理问题“突然恶化”的三个原因

作者:林丛   2022-07-12   947次阅读   1个赞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身体上的疾病,也同样适用于心理问题。

 

但就如同身体上的大病往往有长期的潜伏,心理问题的恶化也往往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

 

那么,为何在直观感受上,我们会觉得它总是“突然恶化”呢?

 

一、无论松紧,平衡状态的外在表现区别往往不大

 

简单来说,我们的心理状态存在一种“压力-应对”的平衡机制,我们会根据感受到的压力去匹配相应的“应对”——包括采取行动解决现实问题、情绪自我调节、找朋友倾诉等。

 

如果我们的应对能力足以匹配感受到的压力,就能维持心理状态的平衡,呈现出的表现就是良好的。

 

但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当我们的应对能力逐渐逼近极限,焦虑会开始增强;

 

当压力超过应对能力的极限、这一平衡被打破,心理状态就会急速崩溃,开始出现抑郁等更严重的问题。

 

问题在于,无论“松平衡”还是“紧平衡”,那都是一种平衡,除了自身心理感受有一定差别,外在表现往往差不多,甚至有时这种看似良好的表现还会麻痹我们自身,让我们觉得“问题不大,我还能撑”。

 

所以,当压力继续累积、平衡打破时,就容易有“突然恶化”的感觉。

 

在放上最后一根稻草前,谁又能知道骆驼会被压垮呢?

 

二、受专业知识局限,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心理问题的趋势判断需要相当的专业性,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很难有准确的把握,何况相较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相关知识的普及度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高血压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否则容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但又有几个人会像管理血压一样去认真管理自己的精神压力?又有几个人会像体检一样去专业机构接受心理评估?

 

有多少突然自杀的人,在家人、朋友甚至自己看来,只是“最近有些不开心”?

 

心理问题不仅有它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逻辑,更是如同身体疾病一样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除非遭遇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之类的重大创伤,否则基本不可能有所谓的“突然恶化”——就像我们不大可能在高血压的第一天直接心衰一样。

 

在“突然恶化”前,你的心灵早已向你呼救,可惜你并没有听见。

 

三、“病耻感”与饮鸩止渴的调整方式

 

除了前文所说,还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普遍的因素,那就是“病耻感”。

 

病耻感不仅体现在觉得心理问题是“神经病”、“疯子”而不敢去求助专业人士上,还体现在“不敢告诉别人、自己也不愿意承认”。

 

如果专业知识的不足会导致客观上的“不知道”,那病耻感则更可怕,它导致的是主观上的“不想知道”。

 

一来二去,小问题也就拖成了大问题,看起来像是它突然恶化,实际上是最终不得不面对和承认。

 

我们要怎么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最糟糕的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且情况不容乐观,但病耻感让他不愿寻求专业帮助,于是,他开始通过心灵鸡汤之类的“土办法”试图拯救自己,殊不知这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甚至真正导致“突然恶化”。

 

都已经快抑郁了,还在鸡汤的鼓动下相信“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多优秀”,这不是饮鸩止渴吗?就好像我们都知道,跑步是项不错的运动,但你要是和一个心脏病患者说“别看医生了,都是骗钱的,多跑跑步就好了”,这真的合适吗?

 

在此,我想分享三点建议给阅读此文的你:

 

1、关注自身直接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常作为问题早期信号的焦虑情绪,必要时可以通过SAS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自我监测,壹点灵APP即可免费进行。

 

2、感觉心情不好且难以缓解、或自我情绪监测中发现状况不佳时,请及时求助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与后续处理。

 

3、请相信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你不是万中无一的“疯子”,你只是普通人中的三分之一;也请相信专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与规则约束,保密与尊重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心理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它不仅“可治”,更“可防”。

 

但是,请不要给它“突然恶化”的机会。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