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常见精神障碍科普”第四篇——应激障碍

作者:林丛   2022-07-30   1152次阅读   0个赞

应激障碍虽然不算多发,但日常生活中听到得比双相障碍更加频繁,尤其是作为代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强调,本系列均包括症状介绍以及预防建议,但不能代替诊断和治疗,一旦发现相关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一、基础信息

 

应激障碍主要包括三类: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也有称慢性应激障碍 )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后文均称PTSD)。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有明确的诱发事件(应激事件),只是事件程度有所不同。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的诱发事件通常是灾难性的,比如地震、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凶杀等;

 

适应障碍的诱发事件则通常不具灾难性,甚至可能只是一般人眼中寻常的小事,只不过在这之前已经长期受到压力困扰。

 

打个比方,前者就好像一块巨石直接砸到你头上,后者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通常认为,应激障碍的发病和人的“应激反应”(战斗或逃跑)直接相关,当外部的刺激超过应激反应所能应对的范畴、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点,就容易出现应激障碍。

 

可知,承受能力较弱、安全感缺乏的人对应激障碍较为易感,而应激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别(如虔诚的佛教徒亲眼目睹佛像砸死人,刺激程度要显著大于非教徒)。

 

此外,不同类型应激障碍的发病时间也有所不同。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应激事件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出现,PTSD则通常在一个月至半年内出现,适应障碍介于两者之间(一个月内)。

 

急性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预后通常较好,及时介入心理治疗均可较快缓解;

 

PTSD症状最为严重、预后也相对较差,但相较于其他精神障碍而言仍有较好的预后。

 

适应性障碍在应激源消失后,有一部分可自行缓解,也有一部分需经针对性处理后才可缓解,但往往不会超过半年;

 

而急性应激障碍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转为长期、慢性的症状,也有一部分可转为PTSD。

 

针对一些重大天灾(如四川汶川地震),应激障碍存在集中高发、阶段性复发的特点,甚至可能导致自杀事件的爆发。这对灾后重建是一项挑战。

 

二、常见症状

 

应激障碍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三类。

 

1、回避

 

患者通常会对应激事件相关的场景进行回避,包括地点、人员、相关或近似物品等,并可出现明显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强行接触,可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变得极具攻击性。

 

2、闪回(闯入式体验)

 

患者脑海中会不断闪现出应激事件发生时的场景,而且十分清晰,被迫反复体验当时的恐惧感,并表现出极大的情绪反应或麻木状态。

 

3、分离症状

 

患者意识状态受到影响,可表现出麻木、僵硬、记忆缺失、现实解体(周围环境变得不真实)、反应迟钝等表现。

 

此外,应激障碍患者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的相关症状表现,严重时也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三、高危因素

 

应激障碍可预见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应激事件往往不可预见,不在此列出)。

 

1、工作性质

 

消防员、警察、军人(尤其战时)、急诊医护等更容易接触重大灾难事件的职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应激障碍风险。

 

2、人格特质

 

前文已经提及,承受能力较弱、安全感更低的人,具有更高的应激障碍风险。

 

3、社会支持

 

人际交往情况不佳、缺乏兴趣爱好的人,具有更高的应激障碍风险。

 

4、环境压力

 

本条主要指适应障碍。适应障碍的前提条件就是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

 

四、预防措施

 

应激障碍较难预防,因为我们永远没办法准确预知应激事件发生的可能。

 

但尽管如此,一些通用措施仍然有效,而且针对重点人群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进行适度运动

 

无论起效的程度还是概率,运动都是公认最有效的身心调节方式之一。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精神障碍的预防和辅助恢复。    

 

2、做好压力管理

 

无论工作、学习、社交还是生活,一旦你预期到或者已经感到压力、并且压力源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比如要进行一项高强度、长周期的工作),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压力管理——提前规划好休息时间、设置合理的心理预期、定期寻求专业的情绪疏导等。

 

3、重点行业的EAP

 

消防、公安、医院等更可能接触重大应激事件的单位及互联网等压力较大的行业公司可积极开展EAP(员工关怀计划),以帮助职工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降低应激障碍的风险。

 

4、量力而行    

 

承受能力较弱、安全感较低的人可有意识避开高危行业,极严重的情况下包括考虑避免成为高危职业从业者的家属,尽可能降低应激障碍的风险。

 

关于应激障碍的科普就先到这里,后续我将带来更多常见精神障碍的科普文章。

 

非官方科普,受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