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异装癖

简介

异装癖是指一些喜欢穿着异性服装的人。异装癖者以男性多见,女性虽少见但也存在,只是女性着男装易被世人所接受,而男性着女装通常因为形象上的巨大反差不被接受,这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男性社会角色有关,通常男性生来即被赋予家族家庭重大责任与义务。女性穿男装通常会被认为“个性,有男子汉气概”,反而容易得到认可。

病理

一般来说,异装癖不会危害社会和他人,但其行为有伤风化。可以考虑其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治疗。异装癖早年起病,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异装癖迹象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自信心,以减轻对自己性别期望的压力。到了成年,应鼓励他们建立异性恋爱关系并结婚,在妻子的帮助下,其异常行为可望得到控制和纠正。

此外,还要注意异装癖与恋物癖的差别。虽然恋物癖者有时也有穿异装的行为,并能因此而引起性兴奋,但这种行为不普遍,也不一定经常穿。同时他们不仅仅限于异性的服装,包括其它许多异性用品,不会自己去选择合身的异性服装或讲究打扮。

因素

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怕和忧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患者在不穿异性服装情况下性交出现明显的阳痉症状,而穿了异性服装则无此性功能障碍。这大概是异性装扮解除了患者潜意识中对性活动的忧虑情绪或罪恶感的结果。
有的患者因感到自身责任压力难以承受,借异装来逃避现实。

生理因素

患者因自身先天生理缺陷或后天机能障碍,导致尝试扮演异性角色。或者偶然受到异性服饰视觉或触觉刺激,而选择穿异性服饰,从而获得生理上的快感。

异装癖相关专家

更多
简燚

持证6年

【认证资质】 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三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人数:1201

评分:9.8

青少年情绪
家庭关系
刘剑君

持证9年

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人数:0

评分:0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亲子关系
王研

持证12年

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人数:376

评分:9.8

婚姻家庭师
刘小霞

持证9年

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咨询人数:2081

评分:9.8

恋爱婚姻
家庭关系
孩子教育

大家都在看

1.出轨外遇

37309浏览

2.双性恋

35375浏览

3.人格障碍

35295浏览

4.焦躁不安

34987浏览

5.性格不合

32665浏览

6.敏感多疑

31258浏览

7.社交恐惧

30985浏览

8.焦虑症

29083浏览

9.工作选择

28759浏览

10.处女情结

28419浏览

专家文章推荐

什么是绿帽情节?为什么绿帽情节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男人和女人都有责任承担起婚姻的重担。而现在,婚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的家庭形式越来越普遍。然而,尽管婚姻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是绿帽情节却越来越流行。绿帽情节指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常,男人会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从女人的身上获得不当利益。而女人则往往无力反抗,无奈之下只能成为绿帽情节的受害者。1:绿帽情节的定义绿帽情节是指在互联网上有人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目前,绿帽情节多半是为了取得利益,或者是为了报复。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乱。2:为什么绿帽情节的人越来越多?绿帽情节是指一个人因追求网络上的利益而自身受到损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一个年轻人,他(或她)在网上遇到一个可以让他(或她)赚钱的机会。于是,他(或她)开始努力赚钱,但很快就发现自己身陷了一个骗局。虽然他(或她)最终获得了一些钱,但他(或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时间、金钱、精力和信任。这个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现在网络上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分辨真假,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被骗。此外,许多人都相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些都是绿帽情节发生的原因。要想防止自己成为绿帽情节的人,首先要学会分辨真假。3:如何防止成为绿帽情节的人?防止成为绿帽情节的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谨慎。绿帽情节通常发生在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因此如果你能够避免这些条件,那么你就有可能避免成为绿帽情节的人。例如,如果你知道你的朋友有一个绿帽情节,那么你就应该避免和他们一起玩耍。另外,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绿帽情节,那么你应该立刻尝试逃脱。绿帽情节可以让人变得非常糟糕,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正陷入其中,那么你就应该尽快想办法逃脱。绿帽情节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不容乐观的现象。不难看出,这是由于男权社会的结构所造成的。在这种社会中,男人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女人则被压制在下面。因此,女人往往无力反抗,成为男人的绿帽情节受害者。男权社会的结构是造成绿帽情节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各地都存在着这样的社会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结构,我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遭受性侵犯十年后,我终于收到了那个男人的道歉

  我有一个朋友向我倾诉被猥亵的经历。  她在初中的时候被同班同学霸凌,大多数霸凌者只是言语暴力和排挤她,但是有一个男生趁机对她进行长达一年的性猥亵。  那个男生常常把她逼到学校角落里,强行亲吻她,把手伸进她的内裤;或者在别人一扭头就能看见的场景,光天化日狠狠地拧她的胸部。  他享受她的羞耻、恐慌和手足无措。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十几年后,这个男孩向她道歉,说当时喜欢她,但是年幼无知,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然而,朋友知道根本不是。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性犯罪的人要么是有异于常人的性欲,要么一直处于长期性压抑。  但是并不是这样。  科学家发现强奸犯身体里的睾丸激素并不高,性压抑和性侵犯行为也没有因果关系。  性侵本质上不是性欲的发泄,而是权力欲望的发泄。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罗斯发现,强奸犯性犯罪的动机往往归类于这三种:虐待欲、愤怒和控制欲。  无论哪一种,归根结底,都是性犯罪者企图通过侵犯行为证明,“我在权力和力量上很强”。  我那个朋友跟我说,当时这个男孩刚刚向暗恋许久的女神告白,但是当场就被拒绝。  怎么可能转头就喜欢上自己——全班最不受待见的女生。  那个男生的父亲出轨,母亲每天一哭二闹三上到。那个男生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每天都是阴沉的脸。  家庭的纷争、恋爱的不如意,让男生积攒大量的待发泄的愤怒。  而这个弱小的她,就成为男生发泄愤怒、证明力量的窗口。  性犯罪者,想通过用自己的优势强行侵犯弱者,来解决自己的权力和愤怒问题,而不是性欲问题。  朋友对我说,在被猥亵的一年间里,她不是没有试图向其他人求救。  有一次,她试图告诉妈妈,自己被一个男生纠缠,一直被动手动脚。  但是,还没有等她说完,母亲就开始骂她:“你这么小就这么不要脸了吗?你爸知道了不打死你!”  在保守的母亲眼里,发生这样的“丑事”,不是男的太混蛋,而是女儿不要脸。  那个男生也对她说:“我确实是变态,但是你又好到哪里去。你就算说出去,有人会相信你是无辜的吗?”  朋友对我说:“我觉得恶心得不行,可我没胆量说出来。”  让性受害者最糟心的,是自己受害之后,社会带给她们的压力。  刚刚经历过一场被碾压,她们不得不再次面临道德审判的第二轮碾压。  她的遭遇发生在十几年前,社会风气保守,还有很多人对性受害没有正确认知,所以她不敢声张。  那么,如今呢?越来越倾向保护性受害者的今天,情况好些了吗?  在甘肃女孩被猥亵后自杀的案件里,李奕奕写了一封控诉书。  这封信里,她说,和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质疑她,亲朋好友对她产生误会:  “扪心自问,我没有做错过什么,为什么我平白无故得接受那么多的质疑?”  校方在拿到她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症的诊断书后,学校的老师还能说出来“你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学校领导还能提出:赔偿李奕奕父女35万元,以后被再追究这件事。  直到今天,性受害者们还是面临同样的困境:说出来还不如不说。  遥远在网络上的人,也许还是正义的脸,但是周围的人给的只有冷漠和窃窃私语。  回过头来读李奕奕生前手写的《控诉书》,她愤怒的对象,她想讨回公道的对象,真的只有班主任一个人吗?  不是的。她明确地写出来她的恨。  李奕奕死于三次权力的碾压:第一次是性侵者的权力压迫,第二次是学校的权势压迫,第三次是社会冷眼旁观的道德压迫。  然而,这次被审判的,只有班主任一人。  只是“猥亵罪”的量刑,怎么能洗清这份怨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同性恋的形成不仅仅是心理原因

  同性恋的形成不仅仅是心理原因,同性恋现在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许多人都避而不谈,或者是谈同色变。在当下的生活中,同性恋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同性恋的朋友们也会希望在大家知道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同性恋产生的主要原因?  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性教育被忽视:  同性恋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青春期性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涉及两性的心理及行为,而家长往往“谈性色变”,更别说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了。孩子只能通过自身切身感受和网络等媒体“自学成才”。  特殊的性经历所致:  伙伴群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性经历,如童年时受到同性恋者的诱惑或者性暴力等等事实。  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咨询师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异性恋中受到严重挫折:  如果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诱导,就会产生同性恋倾向。图文来源于网络

同性恋的真实心理有哪些?

  同性恋的真实心理有哪些?同性恋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同性恋的朋友们也会希望在大家知道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但是,对于同性恋的问题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的      同性恋的真实心理有哪些?  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  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对异性的失望:  相信很多人对另一半开始向往时都是因为公主梦和王子梦,想要住在一个城堡里跟一个自己心爱的异性生活一辈子,一辈子都开开心心的。可是这些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或者长大了找对象的过程中渐渐对异性感到失望了,觉得异性根本就没有那么好,甚至全都是坏人,所以就慢慢开始讨厌起异性,就算轻一些,只是对异性没感觉了,那也会导致他们开始喜欢同性。也有一部分讨厌异性的人是因为家里的原因,可能从小父母重男轻女太严重,所以他们就开始讨厌异性。不过因为家庭原因而有同性恋倾向的是女生居多,因为比较重视男孩的家庭比较多,重视女孩的没那么多。  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  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善意第三人”的心理调适:  此“善意第三人”并非民法层面上的对象,而是指一些在与同性恋者交往或处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异性,他(她)们往往是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所选择的对象。

恋物癖是什么病 恋物癖是怎么造成的?

  恋物癖是什么病 恋物癖是怎么造成的?恋物癖是人类性偏好出现了障碍的一种疾病,又可以叫做恋物症,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其实恋物癖指的是人类的大脑受到了性欲望和性兴奋的强烈支配,经常性的去收集异性的所使用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大多是别人已经用过的,与身体有过直接接触的东西,比如女性的乳罩,内裤等。然后患者会通过嗅闻和抚摸这些物品来进行手淫,或者是在与别人进行性交时让对方拿着这些物品,然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性满足。总之,这些物品就是能够引起患者的性刺激,获得性满足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恋物癖是什么病 恋物癖是怎么造成的?  许多患者的恋物癖行为与青春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性经历有关。在初、高中阶段,男女接触较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男女生连话都很少讲,这样便使得一些青少年将自身的性冲动转向了一些异性的象征物。恋物癖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发育异常的特点,其中有些患者性格内向,在两性关系中往往扮演不成功的男性角色。而由此产生的内心冲突引起了其强烈的焦虑,并进而使其通过心理防御机制将性冲动目标转移到了女性用品上。  其本质是被压抑的性欲求扭曲了的“渲泻”。有“恋物”倾向的人大多见于内向、自信心不足的人。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有和异性交往、亲近的强烈愿望。在他们眼中,异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自身性格的不健全又令他们害怕、担心受到异性的拒绝、嘲笑,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和女性进行正常的交往,又或者在初次尝试和女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时候受到了拒绝,从而自信心倍受打击。再也提不起和异性正常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这使得他们的性欲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我们已经知道,性冲动、性欲求是一种能量,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是需要一条途径来释放的。为了满足自己和异性交往、亲近的强烈愿望,失去了自信心的他们就只能“退而求次”,以偷窃、“占有”异性的贴身物件来“满足”和异性亲近的愿望了。  由性心理发育异常所引起。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异常的特点,他们在潜意识中多有对自己生殖器的忧虑,害怕被阉割。从而促使某些人去寻求较安全、较容易获得的性行为对象,或产生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及饰物当作性器官的潜意识,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恋物癖”怎么说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尽管他们极少会造成什么太大的社会危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日后和女性正常交往、结婚后也可以轻易纠正这一“毛病”。但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极不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其最大的危害是让他们失去了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不敢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挑战,习惯了遇到困难就退缩的“驼鸟政策”。这样的心态是难以在激烈的社会竟争中站稳脚跟的。

心理杂志更多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