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不满意退款
愧疚:指心存愧疚的人,在本质上往往偏向躁急性格。做出来的事,说过了的话,甚而伤害到某一个人,在事情发生时的心态与事情过后的再思,往往自相矛盾,而且悔不当初其实,心存愧疚的人,大半是有心的人,只是在行为上,修补人格性情的决心,十分不积极而懦弱。这种感觉如果积压太久,对于身体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自责: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愧疚,是自我反省的一种形式。自我反省时的自责,即对自己的过失言行作一番剖析,并通过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来斥责自己的过失,寻找过失的原因,以避免重犯。当个人做出某件不妥之事时,受到了社会的谴责,个人会立即接受责备并即时向他人道歉。自责往往对其当下、过去、将来,真实的或假想的行为作自我惩治,有时也会努力去解除敌意,去帮助朋友, 并且藉自我批评而获得赞美。
自责普遍存在于都市人之中。比如:爱走极端的人,爱用极端的词汇评价或总结自己。它们可能反映了非黑即白的思想,事实上,事实通常没有那么绝对。也许是因为你习惯于为自己制定非常高的工作标准,常常害怕在对自己更加宽容之后,会一事无成,其实对自己不宽容才更有可能导致一事无成。
一个凡事过于苛刻的人,自责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当消极的自我观念被经历的事情证实时,就会责备自己,垂头丧气地告诉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不肯放过每一个微小的弱点或错误,会因为所有应该做但没有做的事情而责备自己,也为所有不该做但做了的事情责备自己,甚至还会因为自己过于苛刻而责备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责被认为是好的,有价值的。这种观点在如“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认为成长的道路充满了惩罚和矫正,结果自责变成了一个习惯,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其实自责常常损害了正面的自我评价,使人变得敏感、郁闷、沮丧。这就好像一只鹦鹉落在你的肩膀上,时不时地在你耳边唠叨着“不对”,你可以想像这对你的自信心打击有多大。
克服愧疚自责想法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注意你常在什么时候觉得愧疚然后开启责备自己的模式,观察它对你的情绪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当你自责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可能不同于你所预感的会出现焦虑、恐惧、害怕和恐慌,你更可能会感到负罪感、耻辱、悲伤、尴尬、对自己失望、生自己的气、挫折感、忧郁、绝望或毫无希望。这时可以选择用笔和纸记录当下的所思所想。
书面记录可以促使你注意到在自我感觉很差时你脑子里面在想些什么,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想法是怎样影响了你的生活,怎样形成了自责的恶性循环。然后你会发现,同样的或相似的自责的想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现。几天之后,你将会对情绪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自责想法更加敏感。你在脑子里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即这些想法只不过是一种看法或一个旧的习惯,而不是你为人的真实反映。这样,你就可以在开始系统地对它们提出质疑之前远离困惑。
本文通过对一例青少年因同伴交往困难导致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咨询,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干预。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合理情绪疗法相关技术的熟练应用。最后结合该咨询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该案例咨询的感想和体会。
3523
由于个体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过强,所以容易产生愧疚自责的情况。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对自己产生很多的自我评判。当自己犯错或拒绝别人时,会加深愧疚感和自责感。可以尝试经常做心理暗示:这件事我没有做错,我只是在维护我自己的权益。经常愧疚的人,其实是无法尊重和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欲望,总是为了所谓外界原因而放弃,牺牲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然后,所谓愧疚就出现了,需要多花时间好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了。
强迫症(OCD)指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强迫症性障碍。观念是以刻板形成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者意向。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这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或多余的。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查看详情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为了消除这种空虚感,很多人选择了极端的举措来寻找压力或者说刺激,一部分人找到了,在工作、生活、友谊或者爱情之中;另一些人,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有一部分吸毒者,在最开始就是被空虚推上绝路的。
查看详情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
查看详情来访者提问: 为什么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会抑郁?之前看到有好几起北大清华学生的抑郁事件,很好奇,是因为学校的特殊氛围,还是学生个人原因,或者是新闻宣传的效应呢? 咨询师回复: 其实你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新闻上会报道飞机失事的消息,所以让我们觉得原来飞机比火车危险,不能坐飞机要坐火车,其实经查阅资料显示飞机要比火车安全,只是飞机失事会被经常爆出来,所以造成了大家的错误认知。 这个也一样,北大清华是知名的学府,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关注,其他学校的学生患有抑郁的也有极大多数,只是很多人没有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抑郁,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并有渠道得到治愈。 但是对于清华北大学生患抑郁症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你说的都有可能,这些学生在高中都是佼佼者,但是去了更好的清华北大,高手云集,这种优越感会被更优秀的人所抹掉,很多学生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状况,渐渐接受自己,就像那句话,是愿意做鸡头呢还是做凤尾,没有哪个选择是容易的,选择凤尾就要面临自卑的到来,是否可以度过这一时期,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也是985高校的一员,很优秀并不差劲。 可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那一刻都会怀疑自己的实力,早已忘记在其他人眼中自己依旧还是那个厉害的人,再加上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出现抑郁的症状,不仅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会面临这种处境,其他高中、大学生都如此,我觉得学校通过新闻的宣传不仅需要关注这些名校的学生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到更多高校的学生,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照顾。 期待你的回信,祝好呀!
说实话,我觉得自从我上了高中,我慢慢地就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这还得多亏了我的闺蜜,在高二的一个暑假里每天早上准时打电话给我,把我吵醒。仅仅是因为她被弟弟妹妹吵醒了,要向我抱怨。 一开始的我也是特别愤怒的,凭什么你被吵醒了,就要去吵醒另一个人?但是当时的我没有选择发火,一方面是因为我还没睡醒,另一方面是我闺蜜的火气比我还大。日子久了,我渐渐习惯了,也慢慢地被她磨练出了耐心。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闺蜜就秉持着:只有生活中有一点不顺心就要马上夺命连环call给我,的生活准则。我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日复一日变得更加熟练。一直到我认识了我的男朋友,我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人情绪管理的能力甚至都没有及格。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的时间来,“情绪管理”一次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 情绪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很多人对情绪管理有着很深的误解。 第一,人们总认为情绪管理只是管理我们负面的情绪。其实不然,我们的确是应该在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令人烦躁的事情时,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怒气发泄在无辜的人或事上。比如说,当你接到了一个告诉你坏消息的电话,有些情绪管理能力差的人第一时间会把手机摔掉;但是,我们同样也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正面情绪。实际上,欢喜和愤怒是情绪的一体两面,你要管理的是你自身情绪这一整体系统。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狂喜,那你同样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狂怒。 第二,情绪管理并不等于情绪“压制”。很多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在不适的情绪来临时,将其压制下来,静下心来把眼下的事情解决。但这是错误的观念,情绪管理的意义是想让我们学会正面对待、理解我们的情绪,并且利用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去消解它。情绪既然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让它消失,所有被你拒绝、逃避、压抑的情绪,最终都会在到达你情绪抑制的极值时,以更加猛烈和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由此我们才能够达成之所以要做情绪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不让情绪影响到决策。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学习情绪管理不是为了让你可以逃避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是为了让你能够在“你觉得自己不应该产生情绪的场合与情境中”就能不再产生情绪。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我们产生了多么“糟糕”的情绪,情绪本身都不是问题。情绪只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只是我们身体里各种内在反应的一个信号。 真正困扰我们的、真正令我们觉得糟糕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我们对情绪负面的理解。 基于以上这些理解,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去掌握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来临时,绝大部分人都只有两种选择方案。一是压抑它,二是发泄它。但是鲜少有人去耐心地、认真地面对情绪,拥抱情绪。 每当我自己的情绪不好时,我就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绪产生?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话我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稍微改善一下现状?这样的情绪是否值得我发泄出来?如果发泄出来了会不会伤及无辜的人或事物? 当我每次思考完这一系列问题后,我也可以很好地去调节和管理我的情绪;同时我还会不停地暗示自己:情绪的高低起伏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我不需要为此感到烦恼和无助,我只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给我带来不良情绪的问题。而问题都会被一个一个解决的。 情绪的产生是为了提醒我们你去解决产生失衡的问题,而不是令我们纠结于情绪本身。 因为阻抗导致你没有去面对真正的问题,所以问题就迟迟不能被解决。于是你的情绪就会一直不停的提醒你,于是你的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你的焦虑,不安,愤怒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抑制。 最后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情绪管理能力的习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你的耐心。 你要明白,你花费短暂的时间,学会的是可以影响自己一生的能力。
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 attack)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焦虑症的原因 目前焦虑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临床表现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 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 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 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 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焦虑症与正常的焦虑情绪的区别 1.正常的紧张 正常的紧张与病理性焦虑不同,所表现的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相适应。 2.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多种内科疾病可有焦虑表现,尤以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多见。 3.药物伴发的焦虑症状 因广泛使用激素类药物,药物引起的焦虑症状不再罕见,只要不忽略服药史,鉴别不难。如果诊断可疑,激素应减量或停用进行观察。可卡因、大麻、海洛因的服用或戒断都可引起焦虑状态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典型的类惊恐发作。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焦虑。 4.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焦虑可见于任何精神疾病,这种焦虑情绪是原发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 ·焦虑症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2. 心理治疗,例如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 参考资料 1. 李春波,吴文源,何康梅等. 焦虑症患者心理生理学反应研究. 《 CNKI 》 , 2000 2. 张晋碚,黄兴兵,关念红等. 广泛性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免疫、内分泌及单胺递质的对照研究. 《 中华精神科杂志 》 , 2004 3. 百度百科
生活中患有妄想症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有时难免的会遇上这样的人。那么我们要如何来与妄想症患者相处?这是一门学问,有时要处理不当,引起患者有过激反应的话,很可能会让妄想症患者伤害到自已,同时我们要学会预防妄想症。 应该怎么预防妄想症? 要避免患病,人们要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多种有益爱好,保持思维开阔。如果长时间心情不舒畅,要学会自我控制,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对自己的症状做简单的判断,然后积极地自我调节:比如找朋友和家人谈天交流,或者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者是去观光旅游。 另外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医生会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做出各种解决方案,逐步引导人们重回快乐生活。 可通过这三种方式预防妄想症: ①坚持达观愉快的心境。长时间发生精力紧张、焦虑、烦燥、失望等心境,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按捺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坚持愉快的心境。 ②生活控制,留意歇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坚持达观、活跃、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协助。做到茶饭有规则,生计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畅,养成杰出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生果,养分均衡,包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分素,荤素搭配,食物种类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养分物质的互补效果,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协助。 和妄想症患者怎么相处?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其特点是没有事实根据,也不符合患者的教育水平。但患者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临床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等等。 妄想患者多数意识清晰,否认有病。在妄想下可支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所以家人或工作人员为了掌握患者妄想的内容,要以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注意态度和蔼、关心患者生活,使患者逐步解除顾虑,取得合作。 在症状活跃期,切不可贸然触及患者的妄想内容,若患者回避不谈,不必勉强。当患者主动叙述病情时,不要与其争辩或过早批判,可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鼓励病人参加工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不要在患者面前议论他人的事情或低声耳语,以避免引起患者的猜疑,而强化其妄想内容。当工作人员被涉及时,切忌过多解释,应减少或避免接触,并注意安全;当同室患者也被涉及为怀疑对象时,应及时分开病室。 患者在妄想支配外,有时可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或逃避行为,要提高警惕,严防意外。 病情恢复期,要注意患者自知力恢复的真实程度,鼓励患者参加文体活动,如读书、看报、打乒乓球等来转移注意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