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人为什么要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而不是...

一棵普通桃树  

人为什么要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而不是活成自己要的样子

回答
最佳答案
石倍心理咨询师

亲,你是说自己被迫想成为别人的样子吗?还是其他人。似乎你很迷茫,想知道答案。我小时候总是喜欢寻找榜样,因为不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子所以觉得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就会学着做。也许是因为在别人那看到自己喜欢的样子,所以想成为那样。也可能是因为某人对自己很大的期待,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强迫自己去做。但如果你自己那样做不开心又难受的话,说明那样做是有问题的哦,或许你可以和对你期待很高的那个人好好沟通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般对自己期待高都是父母嘛,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对你期待越高肯定有某种原因,但你也要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和想法,他们肯定也会尊重你的。这样后沟通后达成你们彼此能接受的平衡,或许结果是你想要的。如果你愿意,我很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助你

14个回答
温暖的光阳普通用户

你可以做自己,同时找到恰当的方式适应社会

花儿朵朵向太阳呦普通用户

如果你在意他人眼光,你肯定会活成别人的样子

雨停☔️普通用户

你自己没能力吧,自己想要的样子只要争取就能得到,毕竟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刘莹莹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的公益解答师,很高兴遇见您。
相信每一个都想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终其一生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看的出来您是有内心主见的人,也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是周围的环境可能跟您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些冲突。
我们来思考一下,是什么事情让我们有这种“被迫”的感觉,是他人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两者都有,当这种“被迫”让我们不舒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改变它,如果没有,是什么限制了我们。
祝你勇敢做自己,活成更好的自己。
希望对您有帮助。

杨凯心理咨询师

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这让您很难过、无奈。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谁都有自己的梦想。
但有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了生活不得不将自己的梦想打碎。这本身就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理解您的感受。

那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是什么阻止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您有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过吗?

为什么我们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1、身处社会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为了完成某一件事不得不做出别人喜欢的样子;

2、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包括崇拜、羡慕、尊敬等等。

那如何才能活出真我呢?
第一,喜欢上您自己,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您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努力中活出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不宜过于否定自己,毕竟是人都会有缺点。

第二,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大胆的活出您自己,就像您小时候您父母也会常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之类的。实际上呢?他们也只是希望您可以成长,而不是要您真正活成别人家孩子了。

最后,人都是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不断成长的,而不是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

祝好。

姚灵毓心理咨询师

因为坚持自我要面对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你可以承担按这样活着的后果吗,你能面对他人的反对和不认同吗。
什么是自己要的样子,这个答案是你会坚信不疑吗?你能坚定不移坚持按那个样子活吗?
其实你只是想舒服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世上哪有什么是绝对舒服的,看似被迫,其实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高家玮心理咨询师

看到了你的问题,能感受到你现在正在经历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你将其解读为是“被迫”,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是这样吗?

因为你这个话题很宽泛,也没有更多的信息来呈现自己的状态,但从你把“我”由己推人地变成了“人”,已经能感到你在这种无力感中陷入很深,引发了人生意义的话题。换一种方式来看,这其实未尝不是好事,引发了自己来这里求助,通过老师的答复结合自身经验得到感悟。

我这里换一种方式来讨论人应该活成什么样子。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了心理学角度的六个视角,我们可以从六个视角来剖析解释现在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自己有个预期和方向。这六个视角分别是生物视角、认知视角、行为视角、全人视角、发展视角、社会文化视角。结合我的主要咨询取向——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一个历史人物,和你简单分享一下。

1、生物视角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说刘邦生下来就有帝王相,性格仁厚,喜欢送东西,大方豪爽。

从生物视角这就是基因的作用,这叫做气质。刘邦就属于典型多血质。气质是影响个体的反应倾向,急性子、慢性子、内向的、外向的,其实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不同的先天素质对个体的反应就不同。

2、认知视角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说刘邦看见秦始皇,不害怕,不恐惧,反而是羡慕和倾佩

认知视角简单说就是知情意行,刘邦的不同常人的反应,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从小就不屑于做寻常百姓的事务,有远大抱负(知),一方面是来自年轻时乐善好施受到拥趸的满足感在始皇帝恢宏的排面上的共鸣(情),一方面是来自他的意志,从小无赖性格,穷得叮当响还要赊账喝酒,喜好酒色,贪图荣华,自然对秦始皇的拥有充满艳羡(意),最后一方面是他的反应直抒胸臆,别人心底里暗暗羡慕也就算了,他居然直接脱口而出,因为他向来的行为模式就是直接豪爽,不然怎么那么缺心眼把家里都送光了(行)

3、行为视角

《史记·高祖本纪》: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这个故事不知道听说过没有,刘邦最后一次战斗白登之围,被匈奴包了饺子,据说是用了陈平之计,贿赂冒顿单于的王妃阏氏,使得匈奴围三缺一,让刘邦跑了出来。

刘邦曾对自己的总结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个善用人的能力和眼界就是一次次的行为和结果反馈不断强化出来的,最开始的萧何、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到战争中吸引来的郦食其、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一次次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时,刘邦的狡诈无赖行径,多次抛妻弃子,装孙子,懂进退,才造就了霸业。如此才在最自负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以皇帝之名,依然能够听进陈平的计策,向单于的王妃点头哈腰,躲过一劫。

在CBT里这叫做补偿策略,基于认知角度而驱动的行为反应,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形成特定行为方式。比如你觉得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是不是要更努力一点去达到呢,不然你考得不好,父母就会生气。你想父母生气就说明我不对咯,那我怎么做才能少招惹我父母生气呢?要不然考试考不好我就不回家躲着他们,要不我就赖在家里不去考试,对不对。人总得想办法去对付这些事情。他在想办法对付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逐渐逐渐就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只要他形成了行为模式就说明这个行为是管用的。

4、发展视角

发展视角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人会以可预测的方式变化。刘邦最初就是一个无赖,然后居然不断有人说他头上盘龙,面带贵气,又一步步从沛县起兵,原来只想做个汉中王,没想到韩信太能打,又被下面的人撺掇着去和项羽硬刚,最后才成为了汉高祖。

CBT最常见的横向概念化就是:情境×自动思维=情绪+行为

时空转换,在自动思维的底层逻辑没有发生改变(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的前提下,我知道我这么选择大概率需要承受什么情绪和出现什么结果。

5、社会文化视角

刘邦为啥会起觊觎之心呢?你知不知道,刘邦比秦始皇只小3岁,一个年代出来的,刘邦是楚国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刘邦已经35岁了。

同样陈胜吴广造反时,刘邦47岁,第二年起兵造反。在这个战国纷争、周室倾覆、天下一统、盛极而崩的年代,如何造就不出英雄呢?哪怕英雄已经白头,核心信念一哆嗦,依然热血噌噌噌地冒上来。

从CBT的角度来说,把社会文化往微观了说就是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社会比较、重要他人的评价这几个维度,从外因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全人视角

简单的说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要综合来看,不要出现贴标签、以偏概全、否认正面证据、外归因或内归因等歪曲认知。刘邦自然也是如此,刘邦缺点:阴险狡诈,贪图富贵,吃喝享乐,背信弃义、好色无谋……缺点如夜空之繁星,数之不尽;优点最大的就一个:会搞人际关系,如皓月当空。人们往往看到了明亮的月亮,但是难以看到被月光覆盖在后面的星光。

从CBT的角度来说核心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外部因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他人期望(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超出你实际能力的)、社会比较(你和同辈之间的比较,一般情况下你也很难做到每次都赢)、创伤性事件(这是生命中比较重大的不幸,少数人会有)、他人评价(别人怎么看你,怎么想你)。

内部因素有两条,一条是基因,先天的素质,人的脾气秉性先天的,第二条就是认知解读,我们怎么去认识怎么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个事情。CBT里有很多技术,控辩方、发散思维、可能区域、评估零点、认知连续体等等,这些就是认知解构的方式。所以我们最好学一些CBT里的正确认知方式,这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有很大帮助,学会一种看世界的全人方式,就不会扭曲自己。

最后对外反应方式就是行为方式了,比如人际互动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这七个因素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从动态的过程中来解决。前面讲到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就是情境、自动思维和反应。

他人期望、社会比较、创伤性事件、他人评价,四个因素其实讲的就是情境;基因和认知解读就是自动思维的基础;最后是行为反应。

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人变成现在的自己是多种因素的结合,是内外因共同的作用,所谓的“当下的一切是无数个过去的决定组成的”就是这个意思。回到你的问题中,这里就可以把“被迫”两字去掉了。换句话说,过去你能承受这份代价,没有体现出问题,现在时空转变,平衡打破,你感到了不平等,需要一个解释,就往过去或者某些人身上找原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怎么破题呢?最简单就是把头抬起来看看未来,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说,就是在“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之间去建立一座桥梁。看到了路,就能看到希望,自然就不会这么多的悲怆。哪天你功成名就,意气风发,再回过头看这段历史,你是会觉得“被迫”呢?还是会归因到“我的奋斗”呢?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胡子恒心理咨询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根据你的描述可以从中感受到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职业,想过的生活,却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不能如愿而思考这个“被迫成为”的问题。能理解当自己一些事情不如预期的失望和无法改变的无力,所以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那么我们这里需要思考一下限制我们成为自己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亲情?能力?经济?还是其他。我们能掌控的有多少,从中突破。
希望以上思路对你有所帮助。

陈琪心理咨询师

你好,很高兴在1.0相遇回答你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而不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一个好问题。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我暂且理解为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吧。似乎感受到一个在成为自己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有些挣扎的你。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同时想到人本主义的大师罗杰斯《论人的成长》中: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如何真正的了解完整的自己,直面真实的自己、达到完美的自己是每个人倾其一生都在追索的问题。
或许,当你感觉到被别人塑造时,内心有压抑感时,那正是生命最宝贵的力量,或许当你试图去妥协成为别人塑造的样子时,内心有个声音在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有一个本我的人格特质,而因家族基因遗传、环境、教育、成长经历等等因素,会在本我的人格特质之外包覆一些其他的人格特质。内心的那个声音或许正是你读懂自己的机会。
可以尝试进行思考: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是怎么样的?为了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你做出过什么努力,还记得吗?
同时,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原因可能有:
1)对关系的在意,因为彼此有爱的流动。
2)自我边界不清晰,
3)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通过满足别人获取自我价值。
以上只提供一些可能性。仅供参考。
当意识到有被强迫感时,那种感受是不舒服的,或许也是成为自己的一个起点。以下几点可参考
1)建立自我边界,
2)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积极赋能
3)接纳自己的同时理解对方。意识到对方的需要和自己需要有冲突而又能充分理解对方时,是人格独立的表现之一。
成为自己的这条路,是喜悦而漫长的。同时成为自己不代表不管不顾,真正的内心强大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感受,在关系中创造更和谐的链接。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祝福你~~

王蕾心理咨询师

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而不是活成自己要的样子。
通过描述看得出来,你用被迫,我相信你一定是不自由的,不得不这样的。
这样你的很痛苦和无奈。也特别能理解你的感受。

那人为什么要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呢?
当你被被迫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你如果不成为被人想塑造的样子,你的担心和恐惧又是什么呢?

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通常有几方面的原因。
1.希望通过迎合别人来满足自己被接纳。
2.害怕不被接纳而失去依赖。
3.担心失去某种关心,害怕产生冲突。

那如何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第一,强大自己的内心,勇于表达自己,不要害怕表达。

第二,真正的接纳自己,不需要通过外在来感受到被肯定和接纳。

第三,从小事做起,慢慢的改变,点滴中让自己发生变化。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肯定自己。

祝好

刘苑心理咨询师

你好,看到你的留言,人为什么要被迫成为别人想塑造的样子而不是活成自己要的样子呢?
我们害怕亲人的失望、害怕朋友离你远去,于是小心翼翼的讨好别人,不在乎是否委屈了自己,总为别人付出很多,可是时间长了所有的付出会被当成理所当然,你以为感动了别人,其实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慢慢的,我们都活成了别人所期待的样子,却忘了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可以感受到你很无奈,无助的感觉。理解你此时的状态。
每当你被迫的时候的感觉是什么呢?是具体发生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不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将会发生什么呢?

课题分离: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其实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一直在追寻他人的认可,一旦不被认可,我们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无声告白》中有一句经典句子: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小时候为了父母,长大后为了朋友、爱人、孩子、老板等,阿德勒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也不要强迫别人按你的期待而活,否则我们一直活着别人的人生中。

对此,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的主张,他认为我们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引起的。

首先我们要从“这是谁的课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如何区分呢?就要从考虑“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应该由谁承担”,结果的最终承担人则是该课题的所有者。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苦恼,那么孩子学习是谁的课题呢?我们先来看“不学习”带来的结果,无法考上好的高中,无法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等,这些结果最终的承担者是谁呢?是孩子自己,所以孩子学不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可是很多父母总是妄加干涉,然而常常适得其反。

我们很多父母都喜欢说“为你好”,“为了你”怎样怎样,这其实就是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其实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只要告诉孩子不学习他最终要承担的结果,并且在孩子学习时即使给与帮助,但是不能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即就是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有些父母反对孩子找的工作,反对孩子找的男女朋友等,有的父母甚至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穿衣服也要干涉,这都是对课=课题区分不清,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

如果我们一味按照父母的期待妥协,那么我们过得就是父母期待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所以要学会自己选择,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干涉和左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追求别人的认可,学习是为了追求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工作是为了老板的认可,但是其实一味的追求认可,扼杀了我们生活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呢?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生活,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

04,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在同一平面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我们应该积极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学会了课题分离,我们只是找到了人际关系的入口,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何为共同体?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共同体的出发点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执着,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包括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不被他人讨厌,所以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也是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只关心我能得到什么,但是其实共同体就是要打破打破自我中心的圈子,你不是共同体的中心,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共同体关系中,要把我能得到什么,转换成我能为他做什么。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是倾向于纵向关系,表扬别人或者期待别人的表扬,其实就是纵向关系的典型代表,表扬他人就是把自己看的比他人高一级别,而期待他人表扬,则是把自己看的低他人一级,不是平等的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横向关系的核心就是‘人虽不同但平等“。

而干涉别人的课题其实也是纵向关系的特征,因为把别人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会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比如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事情的时候,批评孩子,做的好了,表扬,这其实就是把孩子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会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

而孩子在和父母的共同体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感到“我为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到价值,而人在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勇气。

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看成和自己平等的共同体,可以引导但是不能干涉,可以鼓励但是不能批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去压制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都害怕被人讨厌,害怕不被喜欢,但是其实“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能去干涉。当你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那么你也就拥有了幸福的勇气。
感谢信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一棵普通桃树普通用户

感谢老师 就是有点长 感觉重点不是很突出。

杨春燕心理咨询师

你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我想你是一位很有想法很有追求的人,你有你自己想要活的样子,但可能,你受阻了。

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活着别人所想塑造的样子;然后那个想塑造我们活成什么样子的人,很多时也在活着别人所想塑造的样子。

人活在社会里,被社会塑造着。
千百年来,社会形成主流文化,人在其中会不知不觉地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这是社会主流文化很宝贵的一面,但有时也给一些不想那样活的人带来约束甚至痛苦。

如果不经过觉察和反思,活着活着,有时,人就很容易迷茫、迷失,究竟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

能有这个提问的人是宝贵的,起码有觉察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还好吗?什么样子才是你想活的?你愿意多停留,聆听自己内心更多的声音吗?

我是壹点灵的心理咨询师杨春燕。
感谢你的分享!
祝福你!

秦继源心理咨询师

你好,通过你的描述,你提到被迫塑造,看来并不情愿。
问几个问题:
1.您在什么情况下,感觉被别人塑造了呢?
2.又是谁试图塑造您了?
3.别人试图在塑造您的时候,您有什么感受呢?

被别人塑造,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通过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
2.通过改变自己去融入别人。
3.担心会产生冲突。

如何改变呢,给你一些建议。
1.通过自我反思、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2.通过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来让别人了解自己,从而减少被他人塑造的压力
3.通过积极的沟通和表达,来让身边的人了解和尊重您的想法和选择。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