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声第26期: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

问答小壹  

影视剧里经常会有反派黑化的情节,刚入宫的宫女身份低微,被其他人霸凌被摆布,瞧不起,被嘲笑,但是在自己站稳脚跟后,又会变成阴狠、算计、随意打骂服侍的人,并且不吝惜把其他人当做棋子和牺牲品。
屠龙少年终成龙。这种转变往往比主角的从头到尾都纯善,有原则,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的复杂一面。人能够彻底地背离自己的曾经的生活,并且从受害者转化为加害者,背后当然有很复杂的心理动因。本期就以此为切入点,来讨论一下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的时候。小壹邀请了几个同事来参加这期圆桌讨论,先让我们有请小X。
小X:额...算是有,也算是没有吧。我现在就在做小时候自己最讨厌的职业——老师,还教的是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课——英语。往前倒推十年我肯定打死也想不到自己干这个。我小时候的英语老师特别讨人厌,就是特别喜欢挑学生的刺,阴阳怪气别人。如果学生非常活泼她会说人家是刺头,如果学生比较沉默寡言,她又会说人家看上去不说话,肚子里不知道在憋什么坏水。现在想想,她说的根本都站不住脚。而且连带着自己连这门课也讨厌起来了,一度心里暗暗认为老师是个太可怕的职业。但好在,我现在做老师了,目标就是绝不要做我初中英语老师那样的老师,也希望我的学生不要重复我当学生时的倒霉经历。
小Y:我这个是一个非常小的点。在有小孩之后,我一直都比较注重教育。因为家庭的关系我自己的性格就比较内向敏感,对那种开朗乐观的性格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一直也用开明尊重的态度对待我的小孩,希望他可以成为阳光的人。但有一次,我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孩子一直在闹不让我收拾,我一瞬间非常想让他直接闭嘴,甚至想摔手上的东西。当意识到那种疯狂的冲动时,我一瞬间觉得我跟我父母一模一样。因为我小时候爸妈就是这么对我的,有时候出于自己忙或者不耐烦就会直接凶我让我闭嘴。小时候的我觉得非常不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可在那一瞬间,我终于也变成了可憎的那种父母。
小Z:我好像没有诶!我确实做了一些小时候想不到会做或者不那么想做的事情,但并不觉得这就是自己讨厌的样子了。我小时候也以为自己会在更光鲜亮丽的行业工作,平常生活非常充实。但大部分工作本质上也就是重复性质的,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其实真的做起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吧!
感谢小X,小Y和小Z的发言,这期的主题是有点沉重的。“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这样的时刻也曾经发生在你身上吗?你又是怎么看待这样前后的不同的呢?

回答
最佳答案
高家玮心理咨询师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屠龙少年终成龙。我也简单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屠龙”的动机从哪里来。精神分析讲力比多和创伤事件,格式塔讲未尽事宜,人本讲通向理想自我,系统式家庭治讲代际传承。我的咨询取向是CBT,在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核心信念。要屠龙是因为曾经被龙种上了“我没能力、不可爱、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屠龙就是要打破这种核心信念,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可爱的、是有价值的”。

其次,何以“终成龙”?那是因为补偿策略的作用,以前你在被龙摩擦的时候发展出了一种当时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过去的经验中你也只获得了你对付龙和龙对付你的两种方式。比如一个强势、控制型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走极端,要么是顺从,要么是努力,最后顺从到无所适从,努力到无能为力。当这个孩子长大后面临类似环境的时候,他学会的经验也只能是通过顺从和强势去应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选择性注意,你真的以为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只有恶龙的外形了吗?还是你似乎看到了自己某些行为特征和当时的恶龙有所相像,而感到极度恐惧,以为自己变成了那条恶龙呢?

最后,中国人特有的国民性。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历史特别悠长,加上以儒为尊,从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每一次政权更迭又都是以阶级民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从最底层阶级造反开始,虽然最后的政权归属可能是某个贵族集团,但是发起者永远是最弱势的群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到了近现代。于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两种执念,要么装孙子,要么当大爷。既然这个世界认可龙,屠完了龙,自然要有新的龙,你说谁来干合适?

当然,小壹在这里发问肯定不是仅仅为了一个为什么?我们更想知道怎么做?

第一个方法

回到少年和龙的比喻中去,你发现了吗?这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里面,我们经常会用到亲和关系和竞争关系去理解世界。亲和关系就是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比如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竞争关系就是我希望你过得不如我,比如学业竞争、职场竞争。

我们经常遇到的“屠龙少年终成龙”往往是孩子小时候对抗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像自己父母那样教育孩子,但长大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又在走父母当时对待自己的那条老路。也就是说其实亲子关系之间既有亲和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我们只不过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头到另一头不停地摆动,停不下来。站在钟摆这头亲和关系时,就是少年,到了另一头竞争关系时,我变成了龙。所以“屠龙少年终成龙”的前提设定有一个吊诡的假说:如果发现少年不将少年,那他一定是在变成恶龙的途中。

不知道这样的表述能不能让人理解,也就是“终成龙”的龙和原来的龙是同一条龙吗?有没有可能“终成龙”后还会有“再少年”呢?这条龙和那条龙最大的区别是,你有内省,有觉知,知道少年的概念和龙的概念;而那条龙可能只有“我”的概念。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我”给吞噬,就继续保持这份内省,我们可以找一些办法让这个钟摆振幅小点,或者停下来,或者当你无奈成龙时,那就坦然接受这份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当你重回少年时就为所当为,继续为民除害。

内省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贤书、记心得、事上磨。

第二个方法

说我就是不要变成龙该怎么办?很好办。打破亲和、竞争的循环因果即可。精神分析还出过一个分支理论叫做“主体间”理论。什么意思,就是关系之中,双方是双主体原则,少年和龙成了好朋友,有共同目标的时候一起合作打怪探险,任务完成后少年就回到城堡,龙也回到岩浆炼狱,一别两宽。你觉得这样的环境下少年还会有成龙的可能性吗?

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你能否想象你穷得只剩下钱了,都不知道给谁。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和他人没有关系。从心理咨询统计结果来看,除神经症和精神障碍外几乎所有的来访者归根到底都是和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症状”产生。

你要想不成龙,就要放下“屠龙”的执念。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一个大姑娘家三十好几,一未婚配,二没对象,父母整天在你耳边叨叨叨,情到浓时说不定还能听到恶语攻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对策呢?

屠龙模式:谁说过三十了就必须要结婚,是我选老公还是你选老公,我长这么大了不吃你们不靠你们,挣钱还给你们用,自己身体也好,烦恼也少,为什么一定要找对象?你们还是把自己的身体管管好,整天抽烟喝酒加烫头,总是拿我在外面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实在要想养孙子我给你买个小狗。

不屠龙模式:爸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也知道你们的担心。我回去会好好考虑的,但是现在我也没办法嘛,就是没有这个心思。要不我买个小狗给你们解解闷?

你觉得爹妈听到哪种回应会飚高血压,哪种回应以后就会少说点?

说到底,我们的成长的就是提高关系处理的能力,在矛盾和共识中摆平每个人的诉求。肯定别人、承认自己不足这是需要勇气的;相反贬低别人是最不需要勇气的。在双主体的原则下,两边都是平等的,我们承认信息可能不对称会影响彼此,但是只要通过倾听和沟通就能保持相互尊重:你是主体你说了算,我可以听你的,我觉得不好我不听,但是你为了我好,我肯定你的勇气和善意,即使说的一无是处,至少动机是好的,我又何必泼人冷水。

关系需要获益互惠才能维系,拒绝别人也要顾及他人面子。少年为啥要屠龙,让龙回到他该去的地方,把城堡让出来不就好了嘛。我们君子一战,石头剪刀布,谁输了就体面的离开城堡。说不定下次哪里有宝藏,我来找你再一起去。少年还是少年,龙也还是龙。

今天玩笑的部分有点多,说的也有点乱,见谅见谅!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

15个回答
李肖飞心理咨询师

人们总是拿出来自己最讨厌的东西,表达愤怒。
或许曾经被某种情况折磨够了,觉得这个就是最让人厌烦了。时间久了,如果心情状态没有调节后,就会用曾经最让我们不舒服的方式进行反应。
所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果我们心情状态不错,没有到了情绪相对失控的时候,就不会重演了。
当然,也有人主动选择,我就是要用,曾经我最难受的方式,进行发泄,报复。这个是对如何处理愤怒的一种个人选择,我不能评价好坏。只想说,如果你想停止,想探索其他方式,这个没有问题,你是可以的,我有过成功经验,咱不怕。

大佑歌迷普通用户

感觉小壹说的这种情况更像是“立场的置换”,这种“讨厌里”隐含这某种高度认同吧,比如参与宫斗按照不择手段的逻辑才能逆袭。不仅和自身意志有关,更多和外部环境文化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相关。

凹秃man普通用户

同意

于涛心理咨询师

问题变一下,思路就打开了。

为什么我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有人变沉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无非几个点:

安全VS冒险
在熟悉的模式里会让我们安全,我们应对起来有掌控感。

在冒险的模式里我们会获得成长,但总是要面对不安。


投射认同VS认知解离

外在投射的我们认同了,所以就发生了循环。

外在投射的我认知解离了,就发生了新的改变!

武瑞龙心理咨询师

我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因为我是做精神动力学的。所以更多的是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分析。比如说当你有一个暴虐的父亲。那么很有可能你也会成为一个暴虐的人。表面上是在认同父亲。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心理获益,他不是直接的一个说,父亲打人是很好的,我就学打人,首先从现实层面会发现,当你变得强壮有力就可以掌控这个世界。那么掌控感,这是你需要的。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你总是被暴虐,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当我们想要把恐惧处理掉的时候,而又没有更好的方法,那么我就是需要把恐惧给了别人,我就不再恐惧。所以。当我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我就会用暴力的方式让对方害怕我。因为让对方害怕我的时候。我就成为了那个施虐者。我就是安全的。我就成功的把内心的恐惧传递出去了。所以暴虐可以给我带来掌控感,安全感。还可以消除我的恐惧感。这是你形成最终成为一个爆虐人的原因。

蓝天骄心理咨询师

关于“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这一话题,我想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角度粗浅地探讨一下。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通常认为是父母。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在这个新的关系中。这样,会导致他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而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命运”。


以小Y为例:
父母是小Y的重要客体,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就是TA的客体关系模型。由于在童年时期,父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发展出小Y的内向性格;父母更强烈的情绪化反应,回应小Y的情绪,发展出TA的敏感个性。
在新的关系中,小Y会潜意识地重复TA与父母的的关系模式。
值得称赞的是,小Y意识到父母教养方式的非适应性,TA有意识地避免将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带入自己的亲子关系中。
然而,在整理行李的事情上,孩子的闹腾,让小Y失去了耐心和理智。被情绪主导时,TA无意识地做出了幼年时,已经内化了的客体关系的行为模式。
在这一件事上,小Y发现用自己最厌恶地被父母对待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小孩。


旧有的客体关系模式是有问题的:

1.它会导致不稳定的关系,甚至是破环关系。
2.引发负面情绪。当发现自己活成了讨厌的样子时,会产生低落、自责、焦虑、愤怒情绪。


改善方法——建立新的客体关系,来改变旧的客体关系

如果在新的客体关系中,达到了真正的尊重、被接纳被倾听以及被滋养,我们会和心中那个“内化父母”角色握手言和。

新的关系可以包括:
1.平等与尊重、知根知底与被倾听的朋友关系,与伴侣缔结的爱的滋养的关系,与老师的指导与依赖的关系,可以是一种信仰,也可以是事业方面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2.做自己的父母,也即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去对待自己。
接纳自己一直存在的阴暗面——每一次懦弱,每一次失控愤怒,每一次狼狈痛哭,每一次委屈。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这是“理想父母”应尽的责任。

吴朝阳心理咨询师

您好,很能理解你对自己的不满意,最近是遇到什么事件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了,还是莫名的产生这种沮丧失望的感觉呢?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样子挺讨厌的是和以前的自己比还是和心中理想化的自己比,还是和外人比或者接受了外界不好的评价呢?根据我的许多自卑成长案例来看这种自动化思维大多来源于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的一些负面评价,导致自己一直有一个自卑情节,在后期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压力或者做得很累的时候,自动化思维就会来审判自己,其实都是一些过往的他人评价形成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抽一点时间和咨询师聊一聊自己的当下情绪及想法,再结合成长过程更好的接纳自己,您会有一个意外收获,从此也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旷达人生。

李娟心理咨询师

人现在的样子就是当下的既成事实,但并不是固化不变的,永远在经验中继续成长。

现在的我是过去经验的总和,当意识到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就意味着觉察到过去的经验需要更正,等于已经开始改变的第一步。

原生家庭都各有各的局限性,能理解这点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第一步,也是和过去和解的第一步,也是接纳自己的第一步,感到不被理解而憎恨抱怨对方的时候,其实是不是意味着也不理解对方呢?

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情,不如向前看,怎样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人际关系中摸索更好的沟通方式,积累更适合当下的经验。接纳当下的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加油!??

刘丹心理咨询师

“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流露出一种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的状态。作为一名心理服务者,我一直觉得如何让寻求帮助的人活得更快乐、活得更自信是最重要的。用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认知,会随着经历、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由此影响着思维和判断,进而反映在行为上。为什么会变?变化前后各是什么状态?了解原因或许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人为什么会焦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出现了矛盾,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选择的问题。怎么选?“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选择的过程中,还要懂得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给自己减负。希望每个人都不要讨厌自己,坚信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是最好的自己!

王宝萱心理咨询师

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过上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听起来确实让人很心痛,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样子活出来理想的我和真实的我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很沮丧、失落、甚至悲哀、还有自责内疚、好心疼、同时也很为你们感到开心因为你们都开始反思觉察自己的人生,这就给了自己一次探索自己的机会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这些问题来源于客体关系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与认同,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认同了,还不自觉的习得内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潜意识就是这样自动化的主宰着我们,有时候就这样强迫性的重复,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原来我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才有机会打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模式,打破原生家庭给我们设的框架,这就是获得重生的开始,真正的做自己请给自己一次机会我等你

柴旺心理咨询师

自己讨厌的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也会有一些不美好的创伤。我们每个人,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安全感。有了期望,有了依恋。有了有了,目标。有了我们很多很多追求的东西。然而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作为小婴儿的我们,或者在未成年之前我们是要依靠父目的。然后父母在很多方面儿也是不完美的。父母有可能帮助到我们。也有可能帮助不到我们。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得到自己很多喜欢的东西。然后也收到了很多讨厌的东西。我们小时候有很多美好的理想。我们 树立梦想。努力学习。然后希望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男生想成为心目中的男神,女生想成为心目中的女神。成为别人羡慕、喜欢的人。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是跟不上自己的愿望的,然后我们会自责,内疚,慢慢的然后我没发现。自己离自己的理想越远,更多的内疚和自责涌上心头。我们开始讨厌自己。愤怒自己。然后我们成了我们讨厌的人。这是我们的那个心理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人生儿就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时时刻刻发现自己的优点,善待自己。这样我们就会走出这样一个消极的模式。

姜武心理咨询师

小壹你好!
参与讨论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不想“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这样的时刻也曾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很多人也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苦恼过、挣扎过。
小X同学变成了童年不喜欢的英语老师;
小Y同学变成了原生家庭曾经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父母;
对比小Z同学,好像“没有什么感觉”,虽然现实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也没有那么糟,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我们从受害者转化为加害者的时候,其背后的动因,
首先来自于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会发誓,自己绝对不会变成爸妈那样的人,可后来却总会有意无意的复刻爸妈的行为,陷入代际循环,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向攻击者认同》,指的是,个体会模仿和学习经常攻击自己,令自己害怕和讨厌的人,认同他的看法,复刻他的行为。这一份认同背后的动机,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其次来自于我们的自我评价
我怎么这么愚蠢?干什么都不行?懒惰,拖延,胆小,至今一事无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厌恶。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将无法客观的分析,评判自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会自我否定。
当我们“真的”变成令自己讨厌的样子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怕,因为这说明我们有很强大的自我觉察力、道德感和是非观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一,自我觉察,停止自我否定。
首先对这些情绪贴标签,辨认出是什么情绪让你自我厌恶,之后告诉自己说:我要停止这种自我否定,然后看一看事实是什么?
二,接纳自己的不好。
学会悦纳自己,面对事实,有时候所谓的缺点用在合适的地方,也许就会变成优点,试着去接纳自己的缺点,然后去善用他们。
三,记下自我批评的声音。
试着把自我批判的声音记录下来,当你开始又责怪自己的时候,可以试着把那句话记录下来,然后去观察,你讨厌自己的具体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改变他呢?
大家好!我是壹点灵平台的心理咨询师姜武,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私聊探讨。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