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孩子班里有精神病同学要怎么办

匿名  

新学期刚开学,我晚上和孩子聊学校里的事,才得知我孩子班里有一个精神病同学,具体的程度我不清楚,但确实是有病证,我不希望孩子做一个麻木的人,对那位同学另眼相看,甚至排斥他讨厌他,可是我又担心孩子和这位同学接触时,这位同学会无意识的伤到他,好矛盾。

回答
最佳答案
高家玮心理咨询师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非常能理解你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焦虑,一方面担心孩子受到有精神障碍的学生的影响,虽说是既然来上学了应该是病情稳定了,但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哪个节点突然发作;另一方面,假如让孩子刻意防备,对那个孩子而言似乎又有些不公平,同时让自己的孩子显得那么没有同情心,好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任何一个做父母的处在你这种情况下,都是有些困扰和担心的。

我先谈一下如果我的孩子在班里遇到这种情况,我作为家长如何来看这件事的。供你参考。

1、风险评估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精神方面有一些障碍都是家长或者学校比较忌讳的事情,不太会主动告知他人。既然现在全班同学和家长都知道了,假如消息的来源是直接来自于患儿家长或者学校老师,那说明他们都是经过确认过孩子目前的身心状况的,比较有信心。其他家长如果有疑虑,可以向老师或者患儿家长求证一下,大致了解一下病因,提醒一下自己的孩子和这位同学交往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除此之外,剩下的可能性归结起来就是一种:可能有病。可能就是意味着不论有多大的把握,都还没有被百分百求证。我的做法也只有两种,要么去求证,然后和上面提到的一样处理,要么就不求证,接纳这种可能以及因此带来的情绪,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孩子,叮嘱一下他不要和这位同学交往甚密,仅此而已。

2、同理心导入
《吕氏春秋》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对子女教育最看重的就是同理心导入。一个贵族为了让子女得到同理心的教育,能低头去请一个当年得罪过自己的奴隶回来做老师,这是很令人震撼的。眼下,我的孩子的人际环境中就有这么一个机会,自然可以把它当做很好的一次同理心教育。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站在自己的角度、那个有病史的孩子的角度、学校的角度(为什么同意接收这样的同学)、其他同学的角度、甚至是家长的角度怎么来看待;假设自己得过和那个孩子类似的病,会有什么情绪,会有什么表现,会有什么需求;我用嘲笑讽刺去面对他、用冷漠疏离去面对他、用热情友善去面对他,分别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如果有交往的话,我是可以和普通同学一样去交往还是要更加小心谨慎一些……这些都可以成为家长和孩子间讨论的话题。

3、权利转移
剩下的如何做的权利,就完完全全转移给孩子吧。对于未知的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尝试,不断试错才能不断进步。可能今天孩子的人际交往遇到了困难,会很沮丧,可能隔几天又会兴高采烈地说发现了那个孩子的某些某些优点。我只需要开心着你的开心,忧伤着你忧伤就可以了。因为和那个孩子交往的主体是你,你拥有这个权利去选择怎么样的方式和他开展互动。
让孩子有权利去决定他自己的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增强他的高功能,让他更有自信。孩子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同辈的参照下、自我的觉察下,不断调整各类人际互动模式,不管是和这个孩子的还是因为这个孩子产生的和其他人的连接上的,找到一种自己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带给家长的恰好也是能缓解家长本身焦虑情绪的良方。

4、课题分离
第1点、第2点中其实说的就是我能做的,我为了应对自己当下焦虑慌张、不知所措的方法。终究来说,这只是关于我的课题。第3点中说的是孩子能做的,虽然父母如何谆谆教导,我孩子也不会百依百顺,是吗?况且,如果一个孩子有精神或者心理方面的障碍而继续上学,我相信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早就有了自我意识。如何在社会中学习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面对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人际环境,这些统统都是他的课题。
我只需要把我的课题做好,而我的孩子也只需要完成他的课题。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太自私了,父母不应该需要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吗?如何你真这么认为的话,就落入了一个陷阱:忽视了孩子在为你的情绪买单。那他又凭什么要来买单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要吃零食,你给不给吃,不给显得你不尊重孩子的需要,是一种不爱他的表现;给了,好像又担心他会影响身体,也是一种不爱他的表现。所以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似乎都是无解的。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提出希望,最终吃不吃零食,吃多吃少,主动权依旧在孩子手上。那是他的课题。

很抱歉,啰嗦这么多。我猜想很可能,你还是不能做出这么大的决定:让孩子自己去试。但其实你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除非让孩子换一个你认为安全的环境。我不知道这会不会让你产生其他方面的焦虑情绪。某种方面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认为这种焦虑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当看到孩子越来越有能力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产生的一种无能感,一种即将面对和孩子渐行渐远的分离焦虑

所以,可不可以邀请你做这么一件事:每当想起这个有病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产生了焦虑情绪,用写“正”字的方式记录次数,这个次数背后的意义是对孩子即将长大,离开自己庇护的担心。看看一周之内有多少次这样的担心,可以继续在平台上给予反馈。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

1个回答
金鑫心理咨询师

这件事并非一个要么和孩子接触,要么躲着孩子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一般来说,存有精神障碍的孩子在发病期的时候是会被要求去医院治疗,请评估确认没问题才会回到学校,换句话说,孩子如果回到学校,就可以认为不具有伤害性,这是其一。

小朋友们和这个孩子接触起来一定会感到不太一样,这种真实的感受,无需避讳,就具体的事情和孩子展开讨论,听听孩子的感受,做一些引导,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不失为一个教育的办法,这是其二。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自己的心态越是平和,和孩子讨论的过程能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帮助孩子应对问题越得心应手。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